首页

女王调脚

时间:2025-05-25 14:19:07 作者:擦亮设计之都“金名片” 设计师在渝共话工业设计产业“跨界创新”新趋势 浏览量:41047

  中新网重庆5月25日电(黄维正)5月22日至25日,第七届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在渝举行。在此间举办的2025工业设计创新展设计师沙龙交流会上,来自重庆、深圳、香港等地的设计师代表齐聚重庆悦来国际会展城,以“创新设计 跨界共生”为主题,深入探讨推动城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经验、举措,共同为重庆高质量建设“设计之都”贡献智慧和力量。

图为2025工业设计创新展设计师沙龙交流会现场。黄维正 摄

  “工业设计能从情感、体验、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维度给产品带来附加值。”香港设计师协会主席梅傲笙以部分全球知名品牌设计为例,系统阐述了“价值驱动业务设计”理念。她说,设计在企业产品中体现的价值越多,品牌溢价越高。

  “设计已超越‘美化产品’的传统定义,演变为驱动产业变革的关键变量。”新加坡设计业总商会理事叶金明认为,“好的设计”不仅要实现“更好的商业”,更要能造福社会。

  深圳市四川美术学院校友会会长涂峰说,跨界,能让设计突破惯性;共生,能让创新持续生长。在他看来,当工业设计的理性遇上艺术创作的感性,当数字科技的浪潮碰撞传统美学的风骨,设计正赋能不同学科深入融合再创新。

  “时尚不仅指服装,更是一个生态,是一种符合当下思潮的审美。”重庆市服装设计师协会秘书长王建娜建议,要深耕地域文化、汇集名师力量、深化跨界融合,推进设计创新与跨界共生。

  王建娜举例说,大足石刻是重庆的一张文化名片,不仅有丰富生动的飞鸟灵兽、奇花异草、祥云瑞气、鱼戏荷莲、亭台楼阁等元素,还有丰富的精神内涵,设计师可将其纹样提取出来,创造许多具有东方美学意境的消费品。

  王建娜十分看重设计行业人才孵化。她表示,促进时尚产业原创设计,应确保设计师创意成果能够在市场中获得应有的尊重与价值回报;设计师应创作出更有价值的版权作品、孵化地域人文IP,定制特色版权,并不断推动艺术作品时尚产业转化,推进时尚设计版权作品交易和传播。

  沙龙上,重庆茶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璐还通过展示茶叶包装与重庆国际博览中心建筑设计元素的有机结合,生动阐释了设计如何赋能茶旅融合。她认为,设计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在产品包装上,能达到传递品牌故事、展示本土文化、传达品牌思想等多重效果。

图为2025工业设计创新展展品吸引市民驻足观赏。夏敏 摄

  在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二级巡视员张玻看来,工业设计作为创新链的起点、价值链的源头,对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交流活动,能够促进设计师之间的深度合作,激发新的设计灵感,推动重庆乃至全国工业设计产业迈向新高度。

  “创新设计,是新质生产力的创意源泉,是推动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可以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两江新区现代服务业局副局长李国强表示,两江新区始终秉持开放发展的理念,致力于营造更加包容、高效的营商环境,为企业和人才搭建创新创造的资源平台。

  两江产业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刘晓骏介绍,重庆完善的制造业体系,为工业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场景和广阔的应用空间,悦来国际会展城作为重庆建设“设计之都”的核心承载地,吸引了众多优秀设计企业、人才汇聚,已形成良好的产业集群效应。(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赛尔号

9日晚,另一位中国选手宋佳媛获得铜牌,赛后两名中国选手动情相拥。“好在还是保住了我们的优势。也祝贺宋佳媛,希望等我退役之后,她能继续让中国铅球处在巅峰状态。”巩立姣说。

电池故障引发昌平一处车棚起火 十多辆车被烧毁

“有益图书俱乐部”创办人、教育学专家陈美龄致辞时表示,这次比赛目的在于鼓励小朋友思考他们喜爱哪一本图书,并透过文字分享。希望他们能够在知识中寻找自己的梦想和新的自己。

新疆库车市发生5.0级地震 暂无人员伤亡报告

吴鹏表示,中国是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能源转型的先行者,中非、中南在上述领域合作前景广阔,不存在所谓“中国产能过剩问题”。新一届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即将举行,中方将进一步同非洲加强绿色发展战略对接,携手共建“绿色非洲”。

今年上半年我国工业生产呈现较快增长态势

特区政府经济财政司司长李伟农表示,政策初心是希望房地产市场稳定供应、健康可持续发展。2010年在低息周期下,本地住宅供应不足,市场“炒风”炽热,特区政府推出不动产需求管理相关税务措施后,成功稳定房地产市场秩序。近年外围环境进入新周期,本地住宅供应稳定,基本可以满足社会各阶层人士的住屋需求,亦有充足土地储备配合未来城市发展。经审慎评估及考虑现时各项因素,决定进一步撤销临时性的管理措施。

坚决清除这类政治隐患!时隔10天,李希再给“纪律部队”提要求

同时,我现在还担任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WMF)理事,这个基金会已成立近60年。从1988年进入中国以来,一直在做建筑保护和修复工作,目前已做了30多个项目。我希望聚集更多的社会力量,在各地去寻找一些急需保护的古建筑,通过基金会的专家团队和工匠来进行保护和修复。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